日本留學服務網
中國國民教育的歷史性跨越
進入90年代,中國明確提出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簡稱“兩基”)的戰略目標。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四大”號召“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提出將“到本世紀末,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作為90年代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目標。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進一步明確到2000年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是: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即以縣統計占全國總人口85%的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初中階段的入學率達到85%左右;全國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以上;全國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使青壯年非文盲率達到95%以上。此后,國務院陸續批準和頒布了《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等一系列保障《義務教育法》實施的政策法規。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相繼制定了本地區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辦法或條例,初步形成了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較完善的義務教育法規體系。
為了確保義務教育規劃目標的實現,各級政府和國家有關部委努力加大對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中央、省、地、縣逐步建立起義務教育專項補助費?!熬盼濉逼陂g,教育部、財政部組織實施了“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作為我國有史以來中央專項基金投入最多、規模最大,旨在幫助貧苦地區普及義務教育的宏大教育工程,總投入超過1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專項投資39億元,地方各級政府配套經費78億元;國家還爭取到四期世界銀行貸款共3.8億美元,加上地方政府配套共投入60億元人民幣。這些都為“兩基”的實現做了資金上的充分保障。
“兩基”戰略得到了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支持。據不完全統計,80年代,全國投入1071億元改善農村辦學條件。90年代,社會集資捐資教育就達1394億元。全國城鄉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掃盲運動,出現了“有文化的都來教,沒文化的都來學”的感人場面。社會各界也通過各種方式支持“兩基”,資助特困家庭和兒童。共青團中央實施了“希望工程”、全國婦聯實施了“春蕾計劃”,各界人士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也為“兩基”熱心捐款捐物。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為我國如期實現“兩基”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廣大的人民教師作為“兩基”工作的積極參與者和忠實實行者,為“兩基”付出了無私奉獻;教育督導工作的縝密開展保證了過硬的“兩基”質量和優秀的教育效益。
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至今的15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然而,正是這15年間,我國基礎教育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巨大變化。
數字訴說著中國基礎教育取得的輝煌成就——
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從96%升到99.1%,初中生入學率從36.8%升到88.6%,青壯年文盲率從20%降到5%以下; 1985年,全國小學在校生13370.2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6%。2000年,為13013.3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1%以上; 1985年,全國普通初中在校生3964.8萬人,初中階段毛入學率36.8%。2000年,為6168萬人,初中生入學率88.6%,15年提高了50多個百分點; 1985年,全國青壯年非文盲率80%、文盲率20%。2000年,全國青壯年非文盲率95%以上、文盲率5%以下。 “兩基”的實現,不僅僅是中國的成就,也是中國為世界的發展與進步作出的重要貢獻,其意義是世界性的。 20世紀末中國實現“兩基”目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扎扎實實推進貧困地區普及義務教育和整體推進素質教育的任務依然很艱巨。按照教育部1999年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到2010年還要實現人口覆蓋率95%以上的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九年義務教育從“基本普及”到“全面普及”,青壯年文盲從“基本掃除”到“全面掃除”。面對新世紀、新目標、新任務,中國教育正以超前的視野、嶄新的姿態迎接21世紀的挑戰。